我的《文字趣闻》已经写了30多篇了,大家从中可以发现,许多字古今词义是不同的,而且有的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本义,“豆”字就是其中的一个。
豆:
甲骨文 金文 小篆
本义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,一般为木制,多用于祭祀。《说文》:“豆,古食肉器也。”
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——植物中的豆类,古代称作“菽”,汉以后才叫“豆”。
木制的叫作“豆”,如果是陶制的就叫作“登”。《尔雅》:“木豆谓之豆,竹豆谓之笾,(biān)),瓦豆谓之登。”
笾:
小篆
本义是竹编成的时期,形状如斗,祭祀时用来盛果实、干肉。《说文》:“笾,竹豆也。”
登:
甲骨文 金文 小篆
本义最早是瓦制的祭器。《诗经》:“卬(áng,我)盛于豆,于豆于登。”其字形是“豆”的上面有一双脚,下面有一双手,表示捧着祭器等上祭台,所以后来又有“登高”的含义。《说文》:“登,上车也。”(我在《文字趣闻至二十三:凳、椅、桌》中说到了其后来的演变)
古汉字中,由“豆”演化而来的字还有:豊(li),《说文》:“豊,行礼之器也。”。
综上所述,我们知道了“豆”是不能吃,但与吃有着密切关系的食器。中国古代与饮食相关的器皿(食器)有四大类:一是烹饪用的器皿;二是盛食物的器皿;三是饮酒的器皿;四是祭祀(奉献给神和祖宗吃)的器皿,我将用四回分别予以介绍。